當埋在地下的電線斷了,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來查出故障位置:
原理
脈沖反射法是基于行波理論。在電纜一端注入一個脈沖信號,這個信號會沿著電纜傳播。當遇到電纜特性阻抗變化的地方,比如斷點、短路點或者接頭等,部分信號就會反射回來。通過測量發(fā)射脈沖和反射脈沖之間的時間差,結合電纜中信號傳播的波速,就可以計算出故障點到測試端的距離。
例如,對于均勻介質的電纜,波速是一個相對固定的值,一般在 160m/μs 左右(不同電纜材料和結構波速會有所差異)。如果測量到發(fā)射脈沖和反射脈沖的時間差為微秒,那么故障距離(為波速)。
操作步驟
需要使用專業(yè)的脈沖反射式電纜故障測試儀。首先將測試儀的輸出端連接到電纜的完好端,確保連接牢固。然后設置好測試儀的參數(shù),包括脈沖寬度、增益等。一般來說,脈沖寬度要根據(jù)電纜長度和故障類型適當選擇,對于較長電纜可以選擇較寬脈沖;增益則要根據(jù)反射信號的強度來調整,以獲得清晰可辨的反射波形。
啟動測試后,觀察測試儀顯示的波形。正常情況下,波形會顯示發(fā)射脈沖和可能出現(xiàn)的反射脈沖。如果是斷路故障,會出現(xiàn)明顯的反射脈沖,根據(jù)時間差和波速計算出故障位置。
原理
電橋法是利用平衡電橋的原理來測量電纜故障位置。對于有斷點的電纜,將電纜的兩端(如果能找到兩端的話)接入電橋電路。通過調節(jié)電橋的橋臂電阻,使得電橋達到平衡狀態(tài)。根據(jù)電橋平衡時的電阻比值和已知的電纜參數(shù),就可以計算出故障點的位置。
例如,在雙臂電橋中,當電橋平衡時,(、為已知橋臂電阻,為可調電阻,為與故障位置有關的電阻),通過已知的電纜單位長度電阻等參數(shù),就能求出故障點距離。
操作步驟
準備好合適的電橋設備,如雙臂電橋或專用電纜故障電橋。將電纜的兩端分別接入電橋的相應接線端。在接入過程中,要注意去除電纜外皮,保證良好的導電連接。
按照電橋的操作說明,逐步調節(jié)電橋的平衡。這個過程可能需要耐心調整,同時觀察電橋的平衡指示器(如檢流計)。當檢流計指針指零或者顯示平衡狀態(tài)時,記錄下此時電橋各臂的電阻值,然后根據(jù)電橋計算公式和電纜的長度、單位長度電阻等參數(shù)計算出故障位置。
原理
音頻感應法是向電纜中注入音頻信號。當電纜完好時,在地面上用感應線圈可以接收到比較規(guī)則的音頻信號;當有斷點時,在斷點附近信號會發(fā)生變化。通過沿著電纜路徑移動感應線圈,根據(jù)接收到的音頻信號強度和特征變化來確定故障位置。
因為音頻信號在電纜中的傳播會受到電纜周圍介質、斷點等因素的影響。在斷點處,磁場分布會發(fā)生改變,從而導致感應線圈接收到的信號強度減弱或者出現(xiàn)信號突變。
操作步驟
先將音頻信號發(fā)生器連接到電纜的一端,選擇合適的音頻頻率,一般在音頻范圍內(如 1kHz - 10kHz)。然后用帶有感應線圈的接收器在地面上沿著電纜可能的路徑移動。
操作人員需要注意接收器接收到的信號強度和聲音變化。當信號強度突然減弱或者聲音出現(xiàn)異常(如音量變小、音調改變等)時,標記這個位置,這個位置很可能就是電纜的斷點附近。可以通過在標記位置周圍進一步仔細探測,來更準確地確定斷點位置。
原理
操作步驟
需要使用高內阻電壓表。在懷疑有故障的電纜區(qū)域,將一個電極(如鋼釬)插入地面作為參考電極,另一個電極(檢測電極)在距離參考電極一定距離(如 1m)處插入地面。
測量兩個電極之間的電壓,然后移動檢測電極,按照一定的網(wǎng)格或者路線在地面上移動,記錄不同位置的電壓值。當電壓變化最大時,這個位置很可能接近電纜的接地故障點。但這種方法需要注意安全,因為涉及到可能的跨步電壓觸電風險,操作人員要穿戴好絕緣防護裝備。